
在宋代的几位皇帝之中,最不缺的就书画艺术大家,几乎是个个都是惊才绝艳之辈,只可惜因艺术而荒废了朝政,尤其是北宋的宋徽宗,到了南宋时期更不必说,从高宗赵构到宋孝宗赵昚,文采武功,后难有追者。
大家都知道宋徽宗因写字而亡其国,好在这二位皇帝没有因写字而荒废了朝政,赵构虽评价较多元化,但有一点是他让宋朝延续多百年,是其功。不过今天要讲的主人公是他的儿子赵昚,也就是南宋的第二位皇帝宋孝宗。
绍兴三十二年的禅位大典上,五十六岁的赵构把玉玺塞进三十六岁的赵昚手中,彼时暴雨骤至,新帝执意冒雨扶送太上皇的肩舆。当浑身湿透的赵昚站在德寿宫门前时,赵构笑着对侍从感慨“吾付托得人”,却没说出口的密档里写着选储的真实缘由——他曾给两位候选人各送十名宫女,赵昚在老师史浩提醒下“完璧归赵”,而另一人照单全收。
展开剩余78%他登基之后的第二个月就踹翻香炉为岳飞平反,却在隆兴北伐时因主将失和遭遇符离之溃。北伐受挫后他改元“乾道”,决意练内功以图长远,他还发明了“义兵制”让三丁抽一农闲练兵,仅四川就省下军费六七百万贯;当会子(纸币)发行时,他提前备好堆垛本钱防挤兑,用金银回收防贬值,时人赞叹“圣虑深远,民间艰得,自然贵重”。
做为赵构的儿子宋徽宗的孙子,怎能不受其书法的影响,他的书法也是不容小觑的,今日分享的这件是正由赵昚所写的草书《后赤壁赋》,这也是他留给后世的唯一真迹。
此卷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之中,以磁青绢泥金草书书写,很难想到这位能用纯金粉书写苏轼名篇的帝王,曾在隆兴元年的春天,将北伐手谕拍在枢密院的案几上,震落了案头堆积的和议文书。
此卷用的是当时皇家特供的乌丝栏磁青细绢,这种绢匹编织细密到无需涂矾防洇,而这种技艺早在宋亡之后失传了。所以说此卷是真迹都无需猜疑的,单就这细绢就不是谁能随随便便伪造得出来的。此作每一个草法都严守“二王”规范,在王羲之《十七帖》的韵致与孙过庭《书谱》的劲健间拿捏着分寸。
他既承袭宋高宗赵构笔法,又兼取苏轼浑厚与米芾跳宕,形成独特风格。笔法精妙,提按顿挫间尽显韵律;结字严谨,循规蹈矩中不失灵动;章法疏朗,布局清朗而气势连贯。墨色浓淡与枯润结合,彰显皇家奢华与艺术韵味,整体透出雄健、庄重、洒脱之气,兼具唐法宋意,雅俗共赏。
陶宗仪在《书史会要》里说他“有家庭法度”,可法度之下是按捺不住的性情——晚年书写此卷时,他已历经乾道、淳熙年间的改革,那些裁撤七百“喝茶官”的果决,那些用四十万贯“羡余钱”抵百姓身丁税的机敏,都化作笔底“江流有声,断岸千尺”的飞动笔势。
只是后人很难想象,这位自称“无他嗜好,惟读书写字为娱”的帝王,曾在符离败讯传来时,把自己关在殿里砸了十二个花瓶。
赵昚去世六百年后,杨仁恺教授通过笔迹比对推翻了“徽宗说”“高宗说”,最终确认辽博那卷未署名的草书出自他手。人们才意识到,这位被赵构控制了二十五年的皇帝,连落款都带着隐忍的克制,只钤“御书”“御书之宝”两枚印章。就像他晚年禅位给光宗后,在重华宫度过的五年孤寂岁月。
声明: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,侵删!
声明: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,侵删!
发布于:广东省股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